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是出自《論語·里仁篇》中的一句話,作者是春秋時期的孔子。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的下一句是: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鄰?!?/p>
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是:
翻譯含義1:
訥:木訥,遲鈍。敏:敏捷。 全句意思是:君子在言語上可以表現(xiàn)得木訥、遲鈍,但是在行動上一定要敏捷、勤快。
翻譯含義2:
此句說明君子應該注重實際行動而并非口頭表達,啟示人們在做事情時要腳踏實地、實踐出真知。
翻譯含義3:
君子欲訥于言:指君子應該在言辭上保持謙虛、謹慎。君子是指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養(yǎng)的人,他們應該慎重選擇言辭,不輕易發(fā)表言論,避免冒失、輕率或沖動的言辭。
敏于行:指君子應該在行動上積極、敏捷。君子應該以實際行動來展現(xiàn)自己的品德和修養(yǎng),積極參與社會、為他人做出貢獻,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承諾或空洞的言辭。
考動力為您提供多個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的含義翻譯供您參考!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出自《論語·里仁篇》原文如下:
《論語·里仁篇》
【作者】孔子子【朝代】春秋時期
子曰:“里仁為美,擇不處仁,焉得知?”
子曰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?!?/p>
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人,能惡人。”
子曰:“茍志于仁矣,無惡也?!?/p>
子曰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于是,顛沛必于是。”
子曰:“我未見好仁者,惡不仁者。好仁者,無以尚之;惡不仁者,其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,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見力不足者。蓋有之矣,我未之見也?!?/p>
子曰:“人之過也,各于其黨。觀過,斯知仁矣?!?/p>
子曰: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?!?/p>
子曰:“士志于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。”
子曰: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無適也,無莫也,義之與比?!?/p>
子曰:“君子懷德,小人懷土;君子懷刑,小人懷惠。”
子曰:“放于利而行,多怨。”
子曰:“能以禮讓為國乎?何有?不能以禮讓為國,如禮何?”
子曰:“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;不患莫己知,求為可知也?!?/p>
子曰:“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”曾子曰:“唯?!弊映?,門人問曰:“何謂也?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?!?/p>
子曰:“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?!?/p>
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(nèi)自省也?!?/p>
子曰:“事父母幾諫,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?!?/p>
子曰:“父母在,不遠游,游必有方?!?/p>
子曰:“三年無改于父之道,可謂孝矣?!?/p>
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?!?/p>
子曰:“古者言之不出,恥躬之不逮也。”
子曰:“以約失之者鮮矣。”
子曰:“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?!?/b>
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鄰。”
子游曰:“事君數(shù),斯辱矣;朋友數(shù),斯疏矣?!?/p>
天之何為令北斗而知春兮,回指于東方是出自《惜余春賦》中的一句話,作者是唐代的李白。天之何為令北斗而知春兮,回指于東方的下一句是水蕩漾兮碧色,蘭葳蕤兮紅芳。天之何為令北斗而知春兮,回指于東方的意思是:翻譯含義1:天為何讓北斗預告春的消息,北斗星斗柄指向東方,春天來臨,青綠色的水波搖動。翻譯含義2:上
日日惜春殘,春去更無明日是出自《好事近·送春》中的一句話,作者是宋代的蔡幼學。日日惜春殘,春去更無明日的下一句是擬把醉同春住,又醒來岑寂。日日惜春殘,春去更無明日的意思是:翻譯含義1:常常對春天的逝去感到惋惜,因為春天離開后就再也回不來了。翻譯含義2:“日日惜春殘”,日日嘆惜已是殘春無幾,可見他是
小徑紅稀,芳郊綠遍是出自《踏莎行·小徑紅稀》中的一句話,作者是宋代的晏殊。小徑紅稀,芳郊綠遍的下一句是高臺樹色陰陰見,春風不解禁楊花,蒙蒙亂撲行人面。小徑紅稀,芳郊綠遍的意思是:翻譯含義1:小路旁的花兒日漸稀少,郊野卻是綠意盎然,高高的樓臺在蒼翠茂密的樹叢中若隱若現(xiàn)。翻譯含義2:小路兩旁,花兒已經(jī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