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聞不若聞之,聞之不若見之,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是出自《荀子·儒效》中的一句話,作者是戰(zhàn)國時期的荀子。不聞不若聞之,聞之不若見之,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的下一句是:學至于行之而止矣。行之,明也;明之為圣人。
不聞不若聞之,聞之不若見之,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的意思是:
翻譯含義1:
意思是沒有聽到不如聽到,聽到不如看到,看到不如了解,了解它不如實踐,學習到了實踐就終止了。
翻譯含義2:
我們通過親身經歷和實際行動來獲取真正的知識和體驗。僅僅聽說或者看到別人的經歷和行為是不夠的,只有親自去經歷、了解并付諸實踐,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。這句話提醒我們要主動參與、親身體驗,并將所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。只有通過實際行動,我們才能真正領悟事物的本質和內涵,從而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成長。
翻譯含義3:
此句強調了實踐和行動對于獲取真知的重要性,學習和認識事物是要循序漸進的,聞、見、知、行便是四個階段,只有通過篤行,才能真正認識和掌握對象。
考動力為您提供多個不聞不若聞之,聞之不若見之,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的含義翻譯供您參考!
不聞不若聞之,聞之不若見之,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出自《荀子·儒效》原文節(jié)選如下:
《荀子·儒效》
【作者】荀子【朝代】戰(zhàn)國時期
故有俗人者,有俗儒者,有雅儒者,有大儒者。不學問,無正義,以富利為隆,是俗人者也。逢衣淺帶,解果其冠,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,繆學雜舉,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,不知隆禮義而殺《詩》《書》;其衣冠行偽已同于世俗矣,然而不知惡者;其言議談說已無異于墨子矣,然而明不能別;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,得委積足以掩其口,則揚揚如也;隨其長子,事其便辟,舉其上客,亻患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:是俗儒者也。法后王,一制度,隆禮義而殺《詩》《書》;其言行已有大法矣,然而明不能齊法教之所不及,聞見之所未至,則知不能類也;知之曰知之,不知曰不知,內不自以誣,外不自以欺,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,是雅儒者也。法先王,統禮義,一制度;以淺持博,以古持今,以一持萬,茍仁義之類也,雖在鳥獸之中,若別白黑;倚物怪變,所未嘗聞也,所未嘗見也,卒然起一方,則舉統類而應之,無所儗;張法而度之,則晻然若合符節(jié):是大儒者也。故人主用俗人,則萬乘之國亡;用俗儒,則萬乘之國存;用雅儒,則千乘之國安;用大儒,則百里之地久,而后三年,天下為一,諸侯為臣,用萬乘之國,則舉錯而定,一朝而伯。
不聞不若聞之,聞之不若見之,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。學至于行之而止矣。行之,明也;明之為圣人。圣人也者,本仁義,當是非,齊言行,不失豪厘,無它道焉,已乎行之矣。故聞之而不見,雖博必謬;見之而不知,雖識必妄;知之而不行,雖敦必困。不聞不見,則雖當,非仁也。其道百舉而百陷也?! ?/p>
故人無師無法而知,則必為盜;勇,則必為賊;云能,則必為亂;察,則必為怪;辯,則必為誕。人有師有法而知,則速通;勇,則速威;云能,則速成;察,則速盡;辯,則速論。故有師法者,人之大寶也;無師法者,人之大殃也。人無師法,則隆性矣;有師法,則隆積矣。而師法者,所得乎情,非所受乎性,不足以獨立而治。性也者,吾所不能為也,然而可化也;情也者,非吾所有也,然而可為也。注錯習俗,所以化性也;并一而不二,所以成積也。習俗移志,安久移質。并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,參于天地矣。
此時放懷望,不厭為浮客是出自《秋江曉望》中的一句話,作者是唐代的皮日休。此時放懷望,不厭為浮客的上一句是萬頃湖天碧,一星飛鷺白。此時放懷望,不厭為浮客的意思是:翻譯含義1:此情此景更覺心胸開闊、神清氣爽,要是在這樣的秋江上蕩舟,絕不會厭倦。翻譯含義2:在這個時候放開胸懷遠望,不討厭自己成為漂泊在外
金樽清酒斗十千,玉盤珍羞直萬錢是出自《行路難·其一》中的一句話,作者是唐代的李白。金樽清酒斗十千,玉盤珍羞直萬錢的下一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劍四顧心茫然。金樽清酒斗十千,玉盤珍羞直萬錢的意思是:翻譯含義1: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,玉盤里的菜肴珍貴值萬錢。翻譯含義2:李白嗜酒,要是在平時,因為這美酒
以餌取魚,魚可殺;以祿取人,人可竭是出自《六韜·文韜·文師》中的一句話,作者是商末周初時期的姜子牙。以餌取魚,魚可殺;以祿取人,人可竭的下一句是:以家取國,國可拔;以國取天下,天下可畢。以餌取魚,魚可殺;以祿取人,人可竭的意思是:翻譯含義1:用香餌釣魚,魚便可供烹食;用爵祿網羅人才,人才就能盡為所